評測頭圖-1.jpg

(左為Indy Evo,右為Indy)

 低調(diào)設計,輕巧佩戴


DSC07650.JPG

(左為Indy Evo,右為Indy)

無論是Indy還是Indy Evo都采用的是真無線設計,但和市場上主流的產(chǎn)品相比,兩款設備都要顯的厚、大一點,而如果是兩款設備之間相互比較,那全新的Indy Evo又還是要小一圈。不過兩款產(chǎn)品都沒有和“重”扯上什么關(guān)系,拿在手里的感覺比較輕巧,以至于有時候放在上衣口袋里會不小心將它們遺忘。


DSC07527.JPG

(左為Indy,右為Indy Evo)

Skullcandy為Indy設計了7種不同的顏色,為Indy Evo則設計了3種不同顏色。筆者手上拿到的兩款都是比較低調(diào)的黑灰配色,只不過Skullcandy Indy要黑的更加深邃純粹,看起來沉穩(wěn)一點,而Skullcandy Indy Evo則更多偏向灰色,看起來要相對活潑一些。


DSC07463.JPG

(Indy)

Skullcandy Indy在正面開合的縫隙上方鮮明突出了品牌名稱,在表現(xiàn)個性的同時也可以方便用戶開合。機身正面設計了三個提示燈,用戶可以通過提升燈來了解充電盒的電量情況。整機設計頭大底小,底部則做了一個削平處理,并標記了一些認證圖標。無論從那方面來看都設計的比較硬朗。


DSC07559.JPG

(Indy Evo)

Skullcandy Indy Evo的設計就要圓潤不少,該機并沒有標記品牌名稱,而是以品牌LOGO的方式來代替。上蓋與盒子接縫處的灰色拼接算是整機設計的點睛之筆,Skullcandy Indy Evo也像AirPods那樣將認證圖標藏在了盒蓋內(nèi),看起來要清爽一點。


DSC07509.JPG

(左為Indy,右為Indy Evo)

與充電盒上較大的風格差異不同,Skullcandy Indy和Skullcandy Indy Evo在耳機上的設計則比較大同小異。二者都采用了長柄式設計,也都在耳機背部加入了觸控板、頂部加了指示燈。只不過在仔細觀察之下,我們發(fā)現(xiàn)Skullcandy Indy Evo多了三個麥克風,而這也讓二者在具體功能上產(chǎn)生了一些差異。


DSC07485.JPG

(左為Indy的硅膠耳托,右為Indy Evo的)

為了保證用戶佩戴時的舒適度和穩(wěn)定性,Skullcandy為Indy以及Indy Evo都配備了防掉落硅膠套。盡管設計上存在差異,但具體的佩戴體驗都非常舒適,貼合度也做的不錯,戴上去不會有類似AirPods那樣比較松垮的感覺。


DSC07539.JPG

(左為Indy,右為Indy Evo)

 清晰人聲、隔音降噪


DSC07625.JPG

(左為Indy,右為Indy Evo)

音質(zhì)并不總是Skullcandy的強項,他們之前的產(chǎn)品聽起來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但除了低音也很難讓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Skullcandy Indy和Skullcandy Indy Evo并非如此,筆者甚至覺得兩款耳機的音質(zhì)都可圈可點??紤]到它們二者在音質(zhì)上的差異都不算特別明顯,風格取向上也比較類似,所以接下來會結(jié)合在一起談談二者的聽感。


DSC07703.JPG

(左為Indy,右為Indy Evo)

Skullcandy過去曾憑借強力的低音效果而獨步天下,但Indy以及Indy Evo在這一方面并沒有延續(xù)傳統(tǒng)。事實上,兩款耳機在低音方面都做了一些克制,轉(zhuǎn)而加強了人聲的表現(xiàn),這或許對于追求強力重低音表現(xiàn)的轟頭黨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但也正是這點改變使得兩款都變得更加耐聽,也更加貼合一般用戶群體的日常聽音需求。


maxresdefault.jpg

(《Ley Natural》所在專輯封面)

在Cultura Profetica的《Ley Natural》中,兩款耳機都可以非常好的表現(xiàn)出貝司演奏的效果,且不會干擾到歌曲中的低頻。與此同時,兩款耳機都在高頻和中頻上做了一些加強,這使得人聲的表現(xiàn)非常清晰透亮。

8f3de5ddb0ea2d75dd6907d1a59d87bd.1000x1000x1.jpg


(《Girl Like You》所在專輯封面)

在Toro y Moi的《Girl Like You》中,兩副耳機同樣有不錯的表現(xiàn)。整首歌曲都有大量的合成重低音,但人聲的表現(xiàn)依然是清晰而又響亮。

如今很多用戶都有使用EQ來調(diào)整耳機表現(xiàn)風格的習慣,而Skullcandy在Indy Evo上提供了三種EQ模式可供用戶選擇,分別是音樂、播客以及電影模式。(Indy則沒有EQ模式可供選擇)

音樂模式有點名不副實的感覺,三頻分離做的很不好,整體聽起來平淡而又渾濁,不推薦使用。播客模式則是通過進一步削弱低頻的方式來突出人聲,確實可以帶來更好的播客收音體驗,有類似需求的小伙伴可以嘗試一下。而在筆者的感覺里,電影模式的表現(xiàn)最為均衡,各種樂器效果在上面都有不錯的表現(xiàn),聲場表現(xiàn)也會相對寬闊一些,一般的休閑娛樂肯定是足夠使用了。

DSC07707.JPG


(Indy)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兩款耳機都提供了非常不錯的佩戴貼合度,所以在日常使用中擁有不錯的被動降噪效果,它們在阻止低頻噪聲(例如發(fā)動機的隆隆聲)方面做得并不出色。但是在中頻范圍內(nèi)(風扇的轉(zhuǎn)動聲),它們做的非常成功。此外,即使在高音量情況下,兩款耳機都沒有出現(xiàn)漏音的情況,在安靜的辦公室以及圖書館使用也可以比較放心。

作為藍牙耳機,除了要有不錯的音質(zhì)表現(xiàn),麥克風的收音效果也是消費者比較關(guān)注的,在這一點上,Indy Evo憑借更強大的硬件配置,表現(xiàn)要比Indy好不少。


DSC07627.JPG

(左為Indy,右為Indy Evo)

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Indy可以很好地完成通話任務,雖然收音效果有點渾濁,但勝在聲音足夠大、足夠響亮,對面還是能夠聽清楚你在說什么的。不過一旦將場景改為喧鬧的公交或者街市上,Indy的表現(xiàn)就非??皯n了,單邊麥克風很難將通話聲音和周邊的噪音分開。相比之下,Indy Evo做的要好很多,就算是嘈雜環(huán)境下也能有不錯的通話效果。

簡易配對、防塵防水

DSC07688.JPG


(左為Indy,右為Indy Evo)

無論是Indy,還是Indy Evo,Skullcandy都非常給力地為它們加入了IP55防塵防水支持,配合自帶的防掉落硅膠套,用戶也可以比較放心大膽地將它們當成運動耳機使用。此外,兩款耳機也都采用了藍牙5.0技術(shù),支持3毫秒低延遲,100米以上超長距離傳輸?shù)忍匦浴?/p>


DSC07576.JPG

(Indy)

絕大多數(shù)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在配對的時候非常麻煩,比如先開機一個再開機另一個、聽到TWS連接后雙聲道方可使用……等等繁瑣的步驟,但Indy 和Indy Evo就要方便不少,只需要右耳配對一次即可。如果是使用單聲道,只需要把一個耳機放回充電盒就可以,如要使用雙聲道,只需拿起來戴上即可自動切換雙聲道模式。(Indy的右耳是主耳機,單聲道只能在右耳用,Indy Evo則是左右耳都可以充當單聲道耳機)


DSC07567.JPG

(左為Indy Evo,右為Indy)

兩款耳機都采用了觸摸板的操控方式,觸摸板的靈敏性做的還不錯,實際使用中可以比較及時地響應操作,也很少出現(xiàn)誤觸的情況。但值得吐槽的是操作的手勢比較復雜,主要是通過點擊的頻率和點擊的次數(shù)來區(qū)分不同的指令,學習成本有點高,而在功能更加豐富的Indy Evo上,這個問題還被進一步放大了。

Skullcandy Indy可以提供16個小時的續(xù)航,其中單個耳機的續(xù)航時間為4小時,而充電盒則可以提供額外12個小時的續(xù)航時間。Skullcandy Indy Evo的續(xù)航時間則要更加給力一點,單個耳機的續(xù)航時間為6小時,充電盒可增加額外24個小時的續(xù)航,總續(xù)航時長可達30個小時。此外,Skullcandy Indy Evo還支持快速充電功能,充電10分鐘即可提供最長2個小時的聆聽時長。

作為一款定位相對較低的產(chǎn)品,Skullcandy Indy的特點基本就這么多了,但全面升級的Skullcandy Indy Evo還有著不少的驚喜。


DSC07492.JPG

(Indy Evo)

Skullcandy Indy Evo支持主流的環(huán)境聲功能,這意味著如果你正在聆聽音樂,碰到有人過來和你交流,只需要通過耳機背面的觸摸板激活環(huán)境音模式即可,而不需要麻煩地摘下耳機。

小巧真無線是TWS類耳機的優(yōu)點,可以讓用戶在佩戴時沒有這么多的限制。但小巧所帶來的易丟失問題也困擾著不少用戶,至少筆者自己就經(jīng)常將AirPods遺落在沙發(fā)縫里半天找不到。而Skullcandy Indy Evo內(nèi)置的Tile跟蹤功能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痛點。


11.jpg

(Tile App)

Tile跟蹤功能是一款利用藍牙技術(shù)來尋找遺落對象的App,只要Indy Evo還在藍牙的覆蓋范圍內(nèi),就可以讓Tile觸發(fā)高音調(diào)噪音來幫助你找到它們。如果Indy Evo已經(jīng)不在藍牙的覆蓋范圍內(nèi),則可以使用該App來確定您的手機和耳機連接的最后一個位置,或者通過聯(lián)機其他Tile用戶來嘗試遍歷耳機位置。它不能保證你能夠找到它們,但至少為你提供了一個開始搜索的起點。


22.jpg

(Skullcandy App)

Skullcandy Indy Evo還支持與Skullcandy自家的App展開聯(lián)動,只不過功能十分有限就是了 ,你可以通過App打開和關(guān)閉環(huán)境聲模式,查看用戶指南以及注冊耳機本體,僅此而已。你甚至不能在App中查看到耳機和充電盒的電量,而EQ也沒有辦法在App上切換。(這點真的是太不方便了,連調(diào)個EQ都只能用觸摸板調(diào))


DSC07595.JPG

Indy Evo

 是選擇全面強大,還是選擇高性價比?


DSC07607.JPG

(左為Indy Evo,右為Indy)

總的來說,Skullcandy Indy Evo擁有不錯的音質(zhì)、優(yōu)秀的續(xù)航、輕巧便攜的設計、防塵防水、簡易配對以及更高可玩性,是市場上不可忽視的存在。Skullcandy Indy則具備音質(zhì)、防塵防水、輕巧便攜、簡易配對等核心要素,同樣具備一定的競爭力。


DSC07693.JPG

(左為Indy,右為Indy Evo)

目前Skullcandy Indy在各大電商平臺都保持在一個非常實惠的價格區(qū)間,對于那些預算有限、追求高性價產(chǎn)品的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功能豐富、全面強大的Skullcandy Indy Evo則更加對味那些追求高階定位的用戶。這也正是Skullcandy這一市場策略高明的地方——無論你的需求是什么,總有一款適合你。

點個贊702
分享到:

發(fā)表評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