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一般,交互上手簡單
眼鏡作為一款穿戴產品,外觀設計與佩戴感受都是很重要的。小米AI眼鏡的設計,我個人覺得過了及格線,沒有說一眼驚艷的感覺,但也不會讓人看上去就覺得丑。
當然,還是有不爽的地方,那就是過于寬大的鏡腿,無形中會給人一種“很重”的感覺。實際上,小米AI眼鏡的重量實測47g左右,在智能眼鏡中并不算很重。
佩戴體驗上,小米AI眼鏡對我這種頭比較大的人也算非常友好,戴的夠穩(wěn),而且不會給人很緊繃的感覺,較長時間的佩戴也沒問題。
眼鏡的右側是攝像頭,左側是拍攝提示燈,算是對稱設計了。在指示燈的另一面,還有一顆指示燈,充電時會亮,拍攝視頻時也會亮,佩戴中余光能夠瞟到,可以讓自己了解當前是否還是在拍攝狀態(tài)。
小米AI眼鏡的交互上手門檻很低,所有的操作都是在提示燈這一側的鏡腿上完成。鏡腿上有一顆實體按鍵,長按拍攝視頻,短按拍照,鏡腿一側則是可以通過滑動來實現各種功能,比如聽歌、切換鏡片顏色等等。
把重要的相機功能,交給可確定的實體按鍵來完成,避免了可能出現的誤操作,這點在近幾日的體驗中感覺非常好。
相機與AI,有亮點但不多
有句話說得好,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小米AI眼鏡的視頻拍攝就是給了我這樣的感覺。
小米AI眼鏡搭載1200萬像素索尼IMX681傳感器,支持2K30幀的橫向視頻錄制,支持EIS視頻防抖。其實從發(fā)布會前放出的官方樣片,我就隱隱有些擔心:官方樣片看起來畫質都很一般,普通用戶還能拍得好?
確實也是如此,小米AI眼鏡一到手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拍了一些視頻。
但拍攝之后看素材,感覺小米AI眼鏡的視頻拍攝可能真就是圖一樂。
首先畫質方面,光線充足的環(huán)境下,畫質還是不錯的。
但是只要光線稍微一下降,比如白天正常開燈的室內,小米AI眼鏡的畫質就開始捉襟見肘了。有明顯的噪點,而且抖動模糊的現象很多,就算是正常普通人拍Vlog,都基本屬于不可用的狀態(tài)。
所以如果從畫質方面來考量,小米AI眼鏡其實更適合在陽光明媚的戶外拍攝。
但是這又引出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小米AI眼鏡的麥克風收音抗風噪表現其實比較一般,有時候我在拍攝時,并沒有感覺到太大的風,但回看素材時也會聽到比較明顯的風噪。
在6月29日,小米AI眼鏡又推送了一版新固件,稱優(yōu)化了拍攝表現。那通過實測,小米AI眼鏡視角似乎小了一些,但在暗光環(huán)境下的抖動模糊現象改善了非常多,至少室內環(huán)境下到了可用的狀態(tài)。如果說之前畫質是讓人感覺無語,那新固件的表現就是讓人感覺還行。
所以,我倒是有些疑惑,為什么小米AI眼鏡上市前不搭載已經調好的新固件?反而等首發(fā)用戶都到手了,被吐槽了一圈畫質問題,然后才推送優(yōu)化畫質的固件?前期口碑這不是都葬送了嗎?
小米AI眼鏡在搭配小米手機時還能夠實現一些其他功能,比如說微信視頻通話以及直播。
這兩個功能倒是蠻有意思的,但說實話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使用頻率還是比較低的。
在體驗過程中,我使用小米15S Pro手機連接眼鏡進行直播,直播畫面卡頓會比較明顯,而且手機發(fā)熱也會更加厲害。
同樣,手機發(fā)熱的情況還體現在從眼鏡向手機中導入素材的時候,這時候不僅手機發(fā)熱很明顯,而且眼鏡的電量下降也很快。
拍攝視頻時,小米AI眼鏡的續(xù)航如何?小米AI眼鏡單次設置視頻拍攝時長最長可達10分鐘,我個人覺得還蠻不錯,眼鏡滿電拍攝,我在更新了最新固件后,拍攝了40分鐘多一些。
所以如果用它拍攝的話,最好隨身帶個充電寶,否則很快就會沒多少電量。好在眼鏡充電速度倒是挺快,半個多小時就能夠充滿電。
在AI方面,小米AI眼鏡內置超級小愛,你可以直接對著眼鏡問你看到的東西是什么。但小愛在眼鏡里又沒有聰明多少,而且在公共場合,我倒是很難以啟齒,突然來一句“小愛同學”。
不過小米AI眼鏡有個AI功能倒是很好用,那就是記錄卡路里。對眼鏡說“小愛同學幫我記錄一下這道菜”,然后眼鏡就會拍攝你眼前的飯菜,然后測算并記錄卡路里。在拍攝時你可以將手機放在飯菜旁邊,方便小愛去做參考對比,以獲得更加精準的卡路里結果。嗯,對飲食攝入有需要的小伙伴來說確實很不錯了。
小米AI眼鏡有什么意義?
畫質比不上手機,AI功能好像也沒太大吸引力,那小米AI眼鏡有什么意義?確實是這樣,如果單純從某一項功能的對比來看,小米AI眼鏡每一項功能都有更好的平替,但這幾天佩戴小米AI眼鏡,我的感受倒是有些不一樣。
生活中,總是會有很多值得記錄的瞬間。有時候你想要拍攝下來,卻來不及掏出手機按下快門,又有時候你害怕引起別人的目光,不敢掏出手機來拍攝。
在這些時候,小米AI眼鏡就是最合適的拍攝設備,它不會帶給你太多心理負擔,按一下按鍵就能無感拍攝,解放你的雙手,讓你安安靜靜當一個記錄者。
這幾天我戴著這款眼鏡,記錄到了很多以往根本不可能會去記錄的瞬間,回看的時候,很多畫面經常會讓會心一笑。我想,這就是小米AI眼鏡的意義。從對小米AI眼鏡感到無語到愿意戴著它出去拍一拍,我越來越能夠接受這款眼鏡了。
雖然在小米AI眼鏡上,我還感覺不到這是“面向下一代的個人設備”,但它確實不僅對小米來說有搶占AI硬件入口的戰(zhàn)略意義,對于智能眼鏡行業(yè)來說,小米AI眼鏡的出現更是能讓更多人關注到智能眼鏡行業(yè),通過大規(guī)模量產,產業(yè)鏈上下游成本越來越低,AI眼鏡技術也會更普及,最終讓整個行業(yè)都受益。
在拿到小米AI眼鏡的時候,身邊有不少人都失望,因為小米AI眼鏡鏡片沒有顯示功能,感覺上不夠科技。那市面上智能眼鏡有很多種,為什么小米AI眼鏡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呢?
從谷歌到Meta,智能眼鏡有了標準答案
雖然說,愛普生在 2011年就推出了首款采用LCD屏幕并且重量高達240g的AR眼鏡,但真正讓大眾注意到智能眼鏡這個品類,還得要數2012年4月谷歌推出的Google Glass。
站在當時的時間節(jié)點來看,Google Glass所能夠展現的能力真的是太酷了。
鏡片能夠顯示導航箭頭、天氣、日歷等提醒信息,一句“OK,Galss”就可以通過語音控制眼鏡拍照分享到Google+,甚至來一場現場直播。
在當時,Google Glass給人一種“未來科技”的科幻感,定義了大眾對于智能眼鏡的理解,而它也被《時代》雜志評選為年度發(fā)明。
不過雖然看起來很酷,但由于價格很貴、電池續(xù)航不長、應用數量少且功能單一,還有攝像頭引發(fā)的隱私擔憂,Google Glass在2015年便停產。
雖然Google Glass倒下了,但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谷歌、微軟和Magic Leap等頭部廠商仍然在更迭AR眼鏡產品,只不過他們更偏向于B端市場。與此同時,騰訊、華為以及亞馬遜等廠商,則是推出了主打音頻沒有顯示功能的智能眼鏡。
智能眼鏡產品越來越多了,但都沒有Google Glass那么酷了。而隨著行業(yè)技術的發(fā)展,智能眼鏡逐漸衍生分化出主打不同場景的產品,比如說觀影類智能眼鏡、攝影拍照類智能眼鏡、智能音頻眼鏡,以及AR智能眼鏡。
事實上,在小米AI眼鏡之前,小米也曾向外界介紹、展示過兩款智能眼鏡。
第一款是2021年9月對外展示的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這款眼鏡的產品定義更像是Google Glass,它采用MicroLED光波導技術,鏡片上選用發(fā)光效率更高的純綠色顯示方案,可以很好地顯示重要信息通知。
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擁有獨立的操作系統(tǒng),不連接手機也可以正常使用,比如實現拍照、提詞器甚至是翻譯等功能。
不過或許也是因為技術還未成熟到可以帶來讓廣大消費者都接受的體驗,因此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最終也沒有量產版本。
在2023年的MWC大會上,小米帶來了小米無線AR眼鏡探索版,雖然都是探索版,但它完全不同于此前的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
這款眼鏡完全需要依賴于手機的連接來實現功能運行,但帶來了很多有意思的功能,比如說微手勢交互體系,通過利用前置的AON攝像頭識別指關節(jié)動作,然后完成對眼鏡的功能操控。
其實從這兩款探索版眼鏡不難看出,小米其實對智能眼鏡一直是有在研發(fā)投入,在做技術上的儲備積累,但是小米的判斷是,這兩種眼鏡都不太適合大眾。
同樣也是2023年,Meta與雷朋合作發(fā)布了Ray-Ban Meta智能眼鏡,它就是一款沒有屏顯功能,帶有AI功能與攝像頭的智能眼鏡。而截至今年6月,它的出貨量已經突破200萬臺,成為目前智能眼鏡市場最受歡迎的產品。
Meta也帶動了很多其他廠商推出類似的產品,比如雷鳥等。既然消費者都很買賬,那為什么不選擇當下這個最正確的答案呢?小米AI眼鏡也就這樣來了。
對標Meta,小米AI眼鏡搭載雙芯片進一步做好續(xù)航,帶來更多功能,很明顯是想要在國內市場復制Meta的高光時刻,不過能不能成功還要等待市場的考驗。
既然雷軍把小米AI眼鏡的戰(zhàn)略地位拔得很高——“下一時代的個人智能設備”,那么想必小米AI眼鏡未來還會持續(xù)迭代。如果說這一代的小米AI眼鏡還不能讓你滿意,那不妨再等等。
發(fā)表評論注冊|登錄